本文是我在閱讀 Paul Graham 在2023年7月時在他自己 Blog 所寫下的 How to Do Great Work 這篇文章的個人摘要!!

本篇適用於給有抱負,並且嘗試從興趣中找出成功的方法與路徑的人。

非常推薦給在社會中不想隨波逐流過著迷茫的一生,並嘗試走出自己一條路的人。就算最後沒有成功,至少我從這過程中學到很多。

原文:How to Do Great Work

周欣華翻譯:周欣華個人FB貼文

開始的四個步驟

對於還很迷茫的人就多多嘗試不同的事物,我覺得對於你來說是超級划算的,它不只可以讓你多多的認識到你自己,並且還能知道你對這些事是否有興趣或是有沒有天賦,當你接觸的東西愈多你就能把各個不同領域知識串連起來。

養成執行自己專案(projects)的習慣,不要讓「工作」變成別人告訴你該做什麼的事情。

專案(projects)應該是什麼呢?需要找到自己現在感到興奮並且充滿挑戰的 Work,而這個 Work 的品味會隨著你得年紀與程度漸漸變的有一定的品質與難度。

至於 Great Work 因為你需要有很大的熱情與興趣才能長久的努力堅持下去,然後你必須要有該領域的天賦你才能快速的到達該領域的前沿。

興奮的好奇心: 它不僅會推動你,而且如果你讓它隨心所欲,還會告訴你應該致力於什麼。 要到什麼程度才叫興奮的好奇心呢?當他人都覺得這件事很無聊時,但你還是保有興趣去探究與挖掘知識時,那就是你尋找的目標。 好奇心會幫助你拓展知識並且在這過程中如果有發現奇怪的答案請擁抱他,並且擁抱那些與眾不同的想法,因為有可能抓到那些有潛力的"缺口"。

知識的重要: 基礎知識是最重要的根基,每一個知識只要有一個完好的基礎就能快速的學習到該領域的知識前沿。 為什麼需要從基礎學習到該領域得前沿?當我們一開始在學習時是從概觀的角度去觀測,因為知識量不夠所以顯得這件事物很模糊我們觀測起來就會看起來很平滑沒有缺口可以深入探究,但當我們知識量到達一定的時候我們在看這件事物時會顯得清晰,我們觀測事物會發現其實有很多破碎的缺口可以探究與深挖。

注意缺口: 這需要一些技巧,因為你的大腦希望忽略這些缺口,以便建構出你認知世界上知識的簡單模型。許多發現都來自於對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提出問題。 大膽追求那些與眾不同的想法,即使其他人對它們不感興趣——事實上,特別是他們不感興趣的時候。如果你對其他人都忽視的某種可能性感到興奮,並且你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準確地說出他們都忽視的東西,那麼這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選擇之一。

以下是 Paul Graham 提到的4個步驟:

步驟一:決定要從事什麼工作
  選擇工作需要有三點特質:
    1. 你有天賦的事物
    2. 你有深厚興趣的事物
    3. 有能夠做出 Great Work 範疇
步驟二:養成自己找出 Work 的習慣
步驟三:保持著 懷疑 與 好奇心
步驟四:學習你選擇的領域知識的前沿,並探尋事物的缺口

當你滿足以上條件時並且發現到那缺口時,只要深挖下去你就能像哥倫布一樣發現新大陸。

找到該做的事

讓我們再細談一下「找到該做什麼」這個複雜的主題。此事很難,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工作你不下去做,就不知道它的真實面貌。因此前述的四個步驟會重疊:你可能得投入數年做一件事之後,才知道你有多喜歡它,或是你有多擅長它。這段期間你無法做其他事,也無法學習其他的工作。最差的狀況是,你基於片段的資訊在很晚才選到該做的事情。

「野心」的特質使此問題更加複雜。野心有兩種,一種在你對主題有興趣之前就已存在(與生俱來),另一種則是基於興趣而生。大部分做出偉大成就的人兩種兼備。當你擁有的第一種成分越高,要選擇做什麼就越難。

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假裝這很容易。它們期待學生在理解領域之前就決定投身該領域。結果,有抱負的人走在真正適合自己的路線上時,反而被制度認定為「偏差」事件。

因為現在教育系統是建立在「青少年能神奇的猜出自己要做什麼」的假設之上。所以對於想找出自己要做什麼這件事,你得靠自己。有些幸運的人正確的猜中了;但其他人將發現自己在預設「大家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軌道上,跑著對角線。

如果你年輕、有抱負,但不確定要做什麼,你該怎麼辦呢?你不該做的是被動的隨波逐流,預期問題會自己消失。你必須行動。但我們發現並沒有可遵循的系統流程。但當閱讀那些偉人傳記時,會發現「運氣」其實佔了很大部分。他們經常因為一次偶然的相遇,或一本隨手拾起的書,而發現自己要做的事情。因此你必須讓幸運很容易找上你。方式是保持好奇。嘗試各種事情,見許多人,讀許多書,問許多問題。

當你迷茫時,優先考慮有趣的事情。你理解的越深入,領域也會之改變。因此你應該給不同的工作嘗試的機會,感受其面貌。但你學習一個領域越多,它應該變得越來越有趣。若不是,那它可能不適合你。

如果你有興趣的事情跟其他人不同,別擔心。你有興趣的事情越怪,越好。奇特的品味通常意味著強烈的熱情,使你更有生產力。而且在乏人涉足的領域,你更有可能找到新發現。

適合的工作顯示的跡象:你連那些其他人覺得乏味或可怕的部分都喜歡。 不過領域不是人,你不需要對它忠誠。若在工作中你發現其他更令人興奮的東西,別怕轉換跑道。

當你要製作一個專案(projects)時: 請確保它是人們真的要的。最好的方式是做你自己會要的東西。寫你自己想看的故事,做你自己想用的工具。你的朋友們通常興趣相近,因此他們也會是你第一批觀眾。 但當你製作的是一個不是做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嘗試滿足一個想像的、更高尚的受眾。一旦你走上那方向,你就迷失了。

當你試圖找出要做什麼工作時,許多力量會讓你迷失。例如:矯揉造作、追求流行、恐懼、錢、政治考量、其他人的願望或精妙的詐欺等。但只要你始終堅持做你真的覺得有趣的,你就免受那些傷害。當你有興趣,你就不會迷失再道路上。

此篇章我的理解:

留在上風處

追隨你的興趣聽起來可能是一種相當被動的策略,但實際上,它通常意味著你要克服各種障礙。你通常必須冒著被 拒絕 和 失敗 的風險。因此,這確實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雖然你需要勇氣,你通常不需要太多的規劃。在大多數情況下,做出偉大工作的秘訣就是:努力工作在令人興奮的有野心的項目上,好的事情將會隨之而來。你不需要制定一個計劃然後執行它,你只需要試著保持某些不變的事物。

規劃的問題在於,它只適用於你可以提前描述的成就。然而正確的策略不是計劃得太多。而是在每個階段,做最有趣且為未來提供最佳選擇的事情。

Paul Graham 將這種方法稱為 「留在上風處」(staying upwind)。這似乎是大多數做出偉大成就的人所採取的方式。

開始做的小技巧

即使你找到了讓你興奮的工作,要讓自己實際去做的動機也不一定單純。有時候新想法會讓你在早上跳下床然後衝去工作,但也有許多時候不是這樣。

在工作中的需要注意的幾點:

  • 在工作中雖然你必須努力工作,但也有可能太努力,導致報酬遞減。疲累讓你變笨,最終傷害你的健康。而報酬遞減的臨界點取決於工作性質。
  • 請盡量確保生命中有部分完整的工作時間,一旦你預期中途會被打斷,你就會避開困難的工作。

在工作中開始工作往往會比(開始之後)持續工作更難。你有時必須用小技巧跨過一開始的門檻。別擔心,這是工作的本質,不是你的人格有問題。

每天的工作有個 啟動能量(activation energy),每個計畫也有自己的啟動能量。由於這門檻是虛構的,其超過持續工作所需的能量,因此為了跨越門檻,對自己說一個小謊也是可以的。通常要做出偉大的成就是不該對自己說謊,但啟動工作是少數的例外。

Ex: 當我早上不想工作時,我常常騙自己說:「我只檢查一下目前的進度」。5 分鐘後,我發現弄錯或需要修正的地方,我就上工了。

同樣的技巧也適用於啟動新計畫。例如對自己謊報一個計畫所需的工作量是可行的。許多偉大成就的起點,是從有人說:「這能有多難?」開始。 年輕人在這一點上有優勢。他們更樂觀。雖然有時樂觀源自無知,但此時無知勝過最好的知識。

計畫一但開始了就要盡量完成,即便最後的工作量超過預期。完成事情不但是實踐俐落與紀律,許多計畫中最棒的成果都出現在收尾時。

在計畫的途中誇飾一下手中工作的重要性也無妨。若那能幫助你發現一些新事物,最終誇飾可能會轉為事實。

拖延的危險

啟動工作有兩種,日常的啟動(per day)與每個計畫的啟動(per project)。因此也有兩種拖延。

計畫的拖延遠比日常的拖延更危險。你日復一日延遲啟動有野心的計畫,只因為時機似乎尚未成熟。當你的拖延以年計算,你就少完成了許多事。

計畫的拖延之所以危險,另一個原因是它常偽裝成工作。這邊的意思不是真的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勤勞的忙於別件事。因此計畫上的拖延不會像日常拖延那樣有意識的警覺,因為你太忙碌也不會注意到。

要克服拖延,你需要時不時反思:我現在是不是在做我最想做的事情?當你年輕時,偶爾答案是「不」也沒關係。但你越老,這狀況就越危險。

指數成長

偉大的成就通常代表在某個問題上,你會投入高到大多數人覺得不正常的時間。你不能把那時間看作是成本,那你就會覺得太高了。你必須在工作時覺得工作本身足夠吸引人。

偉大的成就並不會出現在需要你數年努力的做一件你討厭的事情,之後才開始碰到好玩的部分。通常來自於持續的專注在一個你真的感興趣的東西上。當你停下來回頭檢視時,你會驚訝於你已經走了多遠。

而我們會驚訝,是因為我們低估了累積工作的效果。那些做出偉大成就的人每天做到的不多。他們會完成一些事情,而不是什麼都沒有。

如果你做的工作有複利,你會得到指數型成長。大部分做到的人是無意識的做到,但這值得停下來思考。舉例來說:學習也有此一現象,你對一件事瞭解越多,它就變得越容易。

指數型成長的困難在於初期曲線似乎是平的。其實不然,它仍然是一個迅猛的指數曲線。但在一開始在直覺上我們感受不到,因此容易低估了初期的潛力。

能指數型成長的事物價值非凡,因此也值得花非凡的努力將它啟動。但因為我們初期低估了指數型成長,因此這努力通常也是不自覺的。

人們挺過了學習新東西一開始缺乏回報的階段,因為他們從經驗中知道,學習新東西總是要經歷一開始的付出;或是他們一步一腳印的吸引每一位粉絲,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更好的手段。若人們都知道如何投資指數型成長,許多人就會這麼做了。

閒晃也是工作

不是只有在你努力時才是工作。當你走路、沖澡或躺在床上時,有一種無目的的思考非常強大。讓你的意識稍微流浪一下,你往往能解決那些正面無法解決的問題。

前提是,你平常必須先努力工作,才能享受到這種思考方式。你不能整天閒晃做白日夢。白日夢與餵養白日夢問題的正常工作必須交錯。

大家都知道工作時要避免分心,而在思考循環中的放鬆階段也是如此。當你讓你的思緒漫遊時,它會漫遊至你當時最在乎的事情上。因此躲避那些會干擾你的工作的事情,否則這種寶貴的思緒會浪費在分心的事物之上。但有一點例外,不要躲避關愛。

工作的品味

你需要有意識地培養你對自己領域工作的品味。在你知道哪一種是最好的,以及是什麼讓它如此出色之前,你都不會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

而那個最好的就是你的目標。因為如果你不嘗試成為最好,則你連好都達不到。許多領域都提及這個說法,因此值得深思為什麼這是真的。原因可能是,野心就像射擊,是種幾乎所有誤差都偏向單一方向的現象,幾乎所有未命中目標的砲彈都是因為射程不足而落空。或者可能是因為「成為最好」的野心與「成為優秀」的野心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又或者可能是因為「好」這個標準本身就太模糊了。這三個原因可能都是對的。

儘管力求最好似乎是天大的挑戰,實際上結果通常會超出預期。它也讓事情變得簡單。從某些方面來說,力求最好比嘗試做好要更簡單。

一種追求高遠目標的方式是試圖創造出一些人們在一百年後仍然關心的東西。不是因為他們的觀點比你的同時代人更重要,而是因為一百年後仍然看起來不錯的東西更有可能是真正的好東西。

風格

不必強求用特殊的風格工作,只要盡力做到最好。因為你自然會不自覺的用你獨特的方式工作。風格是不刻意的獨特做事方式,刻意就是做作。

做作實際上是扮演其他人在工作。你採用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但虛假的人格。雖然你滿足於自己令人印象深刻了,但成果中卻會顯露出虛假。

對年輕人來說,想成為其他人最大的誘惑,因為他們常覺得自己是無名小卒。但你其實根本不必擔心此事,因為只要你投身有野心的計畫,這問題自會迎刃而解。若你的計畫成功了,你就不是無名小卒,你是那個做成的人,你的身份危機自然會解決。

真誠

「真誠」(earnest)。當你真誠時,就可以避免做作,以及一整套其他壞習慣。

真誠的本質是智慧上的誠實。我們小時候學到,誠實是一種無私的美德,一種犧牲。但其實誠實也帶給我們力量。要發掘新想法,你必須有一雙看穿真相的銳利眼睛。你試著看到前人未見的真相。若你在智慧上不誠實,要如何擁有看到真相的銳利眼光?

避免智慧上不誠實的方式之一,是維持輕微的正向壓力。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一旦你承認你可能弄錯,你就自由了。否則你必須一直承擔著錯誤。

真誠的另一個細微的成分是 「非正式性」(informality)。非正式性比它字面上的負面意思要重要多了。它不只是缺乏了某物。它意味著關注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不重要的。

正式性做作 的共通點在於,當你在工作時,你同時也試圖看起來用某種方式工作。但你花在形象上的精力,就無法花在做得好之上。

書呆子(nerds)有一種天真的莽撞,這不是習來的,而是從童年保存下來的但這正是做出偉大成就所需的。做一個做出東西的人,而不是翹著腳用很複雜的話批評的人。「批評容易」如其字面上的意思,而做出偉大的成就永遠不容易。

也許在某些工作中,憤世疾俗與悲觀是一種優勢,但若你要做的是偉大成就,那麼樂觀是一種優勢,即便有時你得冒著看起來像呆瓜的風險。有一個傳統的建議正好相反。舊約聖經說「最好保持安靜,免得看起來像傻瓜。」但這是一個讓人看起來聰明的建議。若你想要真的發現新東西,更好的方法是冒險分享你的點子。

有些人天生就會真誠,有些人則需要刻意的努力。不論是哪一種都夠了。但我懷疑若不真誠,是否能做得出偉大的成就。即使是真誠時都很不容易了。不真誠,你沒有足夠的犯錯餘裕來容納做作、智慧上的不誠實、守舊、流行與「酷」等的扭曲。

優雅

偉大的作品不僅反映創作者的風格,也與作品本身保持一致。因此,如果你在創作過程中面臨抉擇,不妨問問自己哪個選項更能保持作品的一致性。

有時你可能需要丟棄一些東西並重新做。你不一定要這樣做,但你必須願意這樣做。當你需要重新做某事時,因為傾向於維持原狀和懶惰會結合在一起讓你對此不願面對。要克服這個,你可以問自己:如果我已經做出改變,我是否想回到現在的狀態?要有勇氣捨棄不必要的部分。別只因為自豪或是付出了大量力氣,而保留不適合的東西。

在某些工作中,將你所做的事情精簡到其本質是很好的。結果將更加濃縮,你會更好地理解它,讓你更易理解,也無法對自己撒謊,掩蓋其中是否有真正的價值。

優雅(Mathematical elegance) 可能是一個長期投資。短期內,花許多功夫的解決方案通常更容易受到肯定。因為它們既費力又難以理解,這兩者都令人暫時性的敬佩。

一些最好的作品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存在。它不需要被建造,只需要被看見。當你很難說你是在“創造”某物還是在”發現”它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

當你的工作既可以被視為是「創作」,也可以視為是「發現」時,偏向當它是發現。試著視自己為一條讓概念自然成形的管道。

而「找自己要做什麼」這件事本身是例外。這通常被視為是一種"搜尋",但最理想上它是一種創造。最好的狀況是你在探索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領域。

同樣的,若你要開發一個強大的工具,確保它能自由應用,不受限制。一個強大的工具,根據定義,會以你想像不到的方式被使用。因此最好消滅使用限制,即便你不知道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好處。

偉大的成果通常會像個工具,成為別人工作的墊腳石。因此若你創造的點子是別人可以利用的,那是好事。或是揭示了其他人能回答的問題。最好的想法在許多地方都有用途。

當你以最 普適性 的形式表達你的點子,它會比你預期的更真實。

此篇章我的理解:

這邊講述的是一個作品整體呈現會跟作者會有一致性的風格。 而這邊的優雅是透過發現出一個點,我們藉由這個點去開發出工具,並透過簡單方式去解決問題並同時保持工具的自由度,可以讓他人去藉由我們的工具去再開發等等…用途。

原創性

光是真實並不夠。偉大的想法必須真實且新穎。而當你抵達了知識的前沿,要看到新的想法仍然需要一定的能力。 我們稱這種能力為原創性、創造力與想像力。賦予這種能力一個單獨的名字似乎合理,因為它看起來的確像一種特殊的能力。一個人可能擁有許多其他能力,例如所謂的「專業能力」(technical ability),但不太具備這種能力。

原創性不是一套流程,而是腦袋的一種習慣。有原創性的思想家,不論關注什麼都可以產生新點子,像是砂輪機擦出火花一般。他們無法控制。

若他們關注的是他們不熟悉的東西,那麼這些新點子可能不會很好。我認識的一個最有原創性的人在離婚後開始關注交友配對。他對交友的理解停留在 15 歲小孩的程度,結果十分有趣。由此也可以看出原創性與專業性的差異。

我不曉得原創性能否培養,但確實有方法能夠充分發揮你既有的原創性。例如,你在做某件事時比較容易有原創性。原創的想法不是來自於努力創造有原創性的點子,而是來自於試著創造或理解某個稍微困難的問題。

談論或寫下你有興趣的東西,是創造新想法的好方法。當你試著把想法化成字,一個缺角的想法會像吸塵器一樣創造一個真空,吸引它從你身上流出。有一種思考只能透過寫作完成。

改變環境也有幫助。當你拜訪一個新地方,常會想到新點子。旅程常能鬆開這些新想法。不過你可能不需要去太遠。有時光是散步就夠了。

拜訪不同的領域也有幫助。你探索不同的主題,就會有更多新想法。一方面一是因為新領域讓砂輪機有更多表面可以磨,另一方面是因為類比思考是盛產新點子的果園。不過別在多種領域 平均 分配你的注意力,否則你會鋪得太薄。你應該按照冪定律(power law)這樣的分布。對少數領域專業的好奇,在眾多其他的領域則是閒暇地好奇。

好奇心與原創性有高度相關。好奇心餵養原創性,給後者提供新的工作材料。但兩者關係比那更緊密。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種原創性;它之於原創性,就如問題之於答案。而既然最好的問題本身就是答案的重要部分,好奇心最理想上也是一種創造的力量。

此篇章我的理解:

以上的努力或是真實等等…,我們還需要所謂的原創性,但有一個前提是在我們已經熟悉或是研究過的技術或領域下想出的點子,否則想出來的有可能是相小孩般的想法無法成就偉大的事。

原創性可以藉由以下幾種方法構想出新點子:

  1. 在思考的過程中與人談論或是自己思考後寫下,有時你會透過寫成文字過程中想法一直湧出。
  2. 改變與探索環境,藉由改變環境讓你構想出平常想不到的新的想法。
  3. 探索其他領域,藉由閱讀其他領域的知識讓兩者知識碰撞思考是否有結合的可能性。

作者覺得 好奇心 與 原創性 是高度的相似。因為好奇心跟原創性是相輔相成的你有極高的好奇心,而好的問題通常都伴隨著答案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好奇心某一方面也算是一種創造。

嚴格與打破規則

此篇章我的理解:

未完待續….

原文:http://www.paulgraham.com/greatwork.html